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公主和格格地位和权利为何天差地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08:37:24    


1、公主

公主为帝王之女的称号,在周朝,天子之女称王姬,在战国以后,国君之女称为公主。随后历代沿用。另一种说法为:天子之女下嫁时,天子不主婚,而使三公主之,故称公主。汉朝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姊妹称长公主,皇帝之姑称大长公主。其封地称为汤沐邑,在封地内,自主权属于公主,随后历朝均沿用了这个制度。

汉朝时的制度,皇帝的姐妹封“长公主”,封地为县,地位等同诸王。皇帝的女儿封公主,封地为县,故称县公主,地位同列侯;但也有个别尊崇的,如舞阳公主,加号为“长公主”,地位同诸王。诸王的女儿也称公主,封地为乡或亭,故王女有乡公主和亭公主之分,其地位同乡、亭侯。但也不是绝对,如肃宗,封东平宪王苍和琅邪孝王京的女儿为县公主。帝女封公主的其子承袭母封为列侯,并世袭传承。王女封乡、亭公主的,但不可传国于后代(见《后汉书·皇后纪》)。

2、格格

格格,满语,意为“小姐”。出现于清朝,在清朝时期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统称格格。所谓八分,始于努尔哈赤,

系因太祖努尔哈赤时封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赏赐均分,体制崇于其他贝勒,故称“八分”。后太宗皇太极定宗室爵位等级,自贝子以上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不加“不入八分”字样者亦入八分,统谓之入八分王公。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

皇帝和正宫的女儿封公主,称固伦(天下)格格;妃女、中宫抚养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亲王女亦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称多罗格格,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女称格格。其许婚时,视其父爵秩品级及嫡庶所出,分别以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封授。

结束语

格格是清朝贵族之女的称呼,一般在清朝能被称为格格的除了皇室宗亲的闺女之外,满洲八大姓氏的女儿也能被如此称呼。其中还有一种情况被称呼为“格格”那就是是清朝亲王的低阶妾。

但是公主不同,公主代表皇室的正统传承,官阶和地位都非格格所能相比,封地、封国的存在,决定了公主在古代的尊崇程度,属于实权。而格格在清朝象征意义比较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