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8 08:06:59
要说起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要数高中课本,至今仍记得在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中强调的,一是博大精深,二是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一直对包容性很感兴趣,包容性我觉得就是可以做到兼收并蓄,遇到更适合于更优于此时期本民族文化的其他文化,可以做到吸收借鉴,甚至于改造其中合理的部分包容学习,舍弃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部分,这种包容能够做到有取有舍,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真的是中华文化一大特色。沈桂萍在《中华文化的特性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写到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三次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思想交融: 一是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华文明接纳吸收,最后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明伦理体系; 二是伊斯兰教自唐代、基督宗教在明末大规模传入后与中华文化的碰撞、磨合、相融,最后成为中国化宗教; 三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重大冲击和挑战,中华民族积极探索各种道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直接推动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1]
上述这些历史上外来文化传入中国,都会被中华文化本土化,改造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与印度佛教,欧洲乃至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一般而言都会有重重阻力,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会有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而那些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发展立足,就必须改造自身,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历史习惯,现实需求。这便是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