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24 09:15:08
作为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王朝—宋朝,不管是文化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宋朝都曾达到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却依旧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这样的后果与石敬瑭离不开关系。一边是中原领土,一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道德与私欲的抉择下,“儿皇帝”石敬瑭选择将燕云十六州割让辽国满足自己的私心。
燕云十六州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从来都是历代皇帝们严防死守的,但最终却被石敬瑭拱手相让给了异族,而从后来北宋的屈辱历史来看,也正是石敬瑭这一不顾全大局的举动,使得中原北方战线全面崩溃。
那燕云十六州对于北宋的意义是何呢?在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后,只要辽人南下入侵就会踏破关卡,京师开封将直面辽国大军。以此来看我们不难知晓,燕云十六州的军事战略意义有多么的重要。在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异族人后,曾有无数的帝王将相内心都有一个渴望,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重现往日汉人王朝的雄风。
比如说宋朝,立都开封的北宋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一直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让其重新回到中原版图,但赵匡胤至死不休的愿望却直至北宋灭亡都没能成功,直到三百年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大明登基上位后,才终于将它重新纳入汉人的统治之下。
为了达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宋朝为此发动了几次北伐战争。在这其中规模最大,花费财力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战争当属雍熙北伐,这场战争的结果无疑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在几乎全胜的开局背景下,因为主帅的失误将本要到手的燕云十六州的胜利白白葬送,北宋也因此被迫进入防御再无往日荣光。
那么, 雍熙北伐之败对宋朝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什么?当时这场本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为何最终会以惨淡的失败而潦草收场?
公元986年,在朝廷商议后,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直取燕云。仅仅一周时间,在北伐口号的动员下,全国上下的军队因此调动起来迅速朝开封集合。同年正月二十一日,集结完毕的北伐大军听从赵光义的指挥全面进攻契丹。
这时的赵光义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惨烈与代价,他只记得大腿上隐隐作痛的箭伤,在无时无刻的提醒他七年的屈辱。
北宋与辽国之间的仇怨追溯到公元979年,这同样也是异族第一次正面、全面剑指中原地区。而这一次的战争,赵光义惨败,即便他御驾亲征,即便他麾下数十万精兵,但在幽州城下他们溃不成军。训练有素的军队宛如待宰,羔羊,被层层的辽军包围射杀,惨死在铁骑下。
赵光义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作为一国之君没有被俘,没有被杀,不幸的是负伤的君王不得不抛弃他的将士,钻进运粮车狼狈逃跑侥幸存活。
这些屈辱的回忆、异族肆无忌惮的嘲笑、将士濒死前绝望的神情种种,让赵光义一次次从梦中惊醒,一次次的被迫想起那天的刀光剑影,还有身上那难以消除的伤疤。
这让赵光义复仇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迫切的想要一雪前耻,想要斩下他们的头颅祭奠大宋战死的将士。而且除了赵光义的个人情感外,就算是出于国家军事的考虑,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燕云都不得不取。
并且北宋的战败不止意味着燕云地区的失之交臂、更意味着契丹人的得寸进尺。七年时间北宋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但作为胜利方的契丹人,他们一路南下肆无忌惮的侵略我国领土。
胜少败多是宋朝战争的常态,是契丹人嚣张气焰的根本。这样的打压一直持续到公元982年,事情迎来了一丝转机。
辽景宗耶律贤暴毙身亡,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登基为帝,其母萧绰垂帘听政。不仅如此,在掌控大权后,辽国太后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寂寞,与大臣韩德暗通款曲。
这让蛰伏多年的赵光义似乎找到一丝机会,辽国幼主无权,辽国太后干政无视道德伦理等等行为,让赵光义仿佛看见了辽国的灭亡,看见了燕云重回北宋的希望。
雍熙三年,在经过朝政商议后,主战派大臣贺怀浦、刘文裕等人纷纷附和赵光义的看法,一时间,北伐的声音充斥宋朝,眼见气势大好一片,赵光义当即点兵出兵辽国。
但是可惜的,赵光义赌错了,或者说急于求成的他只看见了表层的辽国,只看见了辽国国君年幼,辽国太后淫乱朝政。但他没有看见,十二岁的辽国君主刚一上任,就受到了朝臣的支持,太后干政是先帝的旨意,是朝臣的认可,而韩德与太后的私通更像是二人的两厢情愿与情投意合。
历史上不管是太后萧绰,又或者是大臣韩德,《辽史》对他们的记载评价,均是夸赞文武双全,韩德更是后期抵御赵光义举兵燕云的功臣。
赵光义的忽视与孤注一掷,也注定了此次北伐的失败。在赵光义的指挥下,北宋大军兵分三路,分别由当朝第一名将曹彬与二位节度使田重进、潘美,形成三股势力围击幽州。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北伐在战略和思想上是成功的,吸取了前次经验教训的赵光义并没有因为一时意气御驾亲征,扰乱前线节奏。而是根据三位统帅的作战风格安排对应的打法,比如说打法强劲凶猛的潘美负责攻城掠地,成熟稳重的曹彬去周旋留守幽州的第一辽国军事强人—耶律休哥。
此次的作战不止是赵光义的孤注一掷,更是北宋举国上下的孤注一掷,粮草、马匹、武器,全部是选用最精锐的一批,全军人数足有三十万。
在赵光义的指挥下,三路大军各司其职又互相影响,以东路为主要进攻方向,由名将曹彬率领作战,田重进、潘美两路人马扫荡幽州外层,与正面打击的曹彬军队里应外合会师幽州城下。
在出兵一刻,国家的胜负兴衰,国力强盛或是下滑都与之紧紧的绑在一起。
而起初的战报也正如赵光义所想那样,三月初五,东路前锋部队首领李继隆一路攻克城池,战无不胜,三月十三日,东路大军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撕裂敌军防线攻破涿州,西南重要屏障的到手,意味着收复燕云的主动权重新回到北宋手中。
曹彬的首战告捷,给其余两路军队带来莫大的鼓舞,二十三日,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大军一路北上,辽飞狐守将不战而降,四月十七日,蔚州宣告被破。
最为最锋利的西路大军,在主帅藩美,副帅杨业发动的强烈攻势下,几乎无坚不摧,一路辽军避之不及闻风丧胆。
至此山后九州已经攻占五座,胜利的天平几乎完全倾斜到北宋身边。三路全部告捷,一切战势都如同赵光义预料的一般。毕竟数十年国恨与国家底蕴的积累,辽国国君暴毙幼主根基尚浅,这样的局面对于北宋王朝而言,几乎是一路平推。
但是意外却在此刻发生了,发生在了最不可能的曹彬身上,作为北宋第一名将,以稳重著称的曹彬在不慎丢失粮道后,更是接二连三的发生失误,活生生断送赵光义苦心经营的战略和大好形势。
应召宋太宗的指示,在东路军攻占下涿州后,就一直呆在涿州城中保持对幽州的威压,等待会师其余两路大军对敌人一同发起进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最先告捷的曹彬反而无所事事起来,除了侦查敌情就是游荡城中。
但是这样的反常举动,不仅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更让他们察觉到一丝不对劲。驻守幽州城中的耶律休哥在发现曹彬兵临城下后,一边慌忙的往辽国求救,一边派遣兵力消磨敌军力量。
但在发现屯驻涿州的北宋军队忽然停住脚步,好似在等待什么时,让耶律休哥察觉到一丝机会。于是在他的安排下,一支精挑细选的小队被耶律休哥挑选出来专门埋伏在南面的山丘中,伺机截杀北宋军队的粮草队伍。
四月初,疏于防护的东路军被敌军抓到空档,将北宋粮道一举切断。这是赵光义预想中的第一个意外,也是曹彬的第一个错误。在此之后,或许是曹彬的战术被打乱,或许是稳重的心态被破坏,他的错误接二连三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战局的崩溃。
在发现粮道被断绝后,心慌是曹彬竟然一时间忘记请示宋太宗,反而自作主张率领东路军放弃涿州往南边的雄州撤退。这是他的第二个错误,也是真正改变战局的一个错误。
在失去东路军牵制后,藩美和田重进一边要应付他们的对战敌军,一边要随时提防耶律休哥的偷袭和施压,这也意味着战前宋太宗的全部战略与计划全部作废,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全新的落入下风的局势。
在得知曹彬不顾命令擅自率兵离开战场后,赵光义慌忙命令他不可再动,一切听从调遣指挥。但曹彬听,他麾下的将领不听,或者说五十五岁的曹彬早已失去对军队的真正掌控,已经显露年迈的他再也无力左右将士的想法。
等到退守雄州后,在赵光义的指挥和二位统帅的带领下,东路军的劣势渐渐的被追回,似乎一切都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此刻曹彬的军队中却出现了分歧。
在曹彬手下将士看来,其余两路辅佐为主的军队屡立战功,而身为主力的东路军却在切断粮道后龟缩雄州实在不妥,不如再次攻占涿州重新建功。
于是,在将士的半威胁半要求下,身为主帅的曹彬竟然无视赵光义的旨意,再次发兵出征涿州。但好运不可能永远眷顾他们,这一次的东路军尚未抵达涿州前,就遇到了耶律休哥的军队。
耶律休哥朝契丹王廷求救的援军终于到来,大批量的精锐部队集结在幽州与他身边,而此刻,辽国派遣的另外一名名将耶律斜轸也正往燕云战区赶来,不止曹彬作战困难,藩美、田重进更加困难。
在此之后,辽国军队充分发挥了草原骑兵的优势,与北宋宋军打迂回战术。得到辽国援军支持的耶律休哥并没有选择正面与曹彬作战,反而是揪住他行军的弱点,时不时的对东路军进行骚扰攻击。等到曹彬众人反应过来想要组织队伍应战时,耶律休哥早已率领铁骑脱离追击范围。
但是曹彬不敢不前进,撤退的后果意味着他滞留在草原的军队随时有可能遭遇全军覆没,在抉择后,曹彬只得一边加大防范力度抵御他们草原铁骑的偷袭,一边硬着头皮率领东路军一路前进。
终于,历时二十多天,在艰苦行军下曹彬再次占据涿州,其中的多少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这并不是捷报,也不是胜利的开始,更像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恶作剧。在耶律休哥撤退时除了率领铁骑骚扰北宋部队,还带兵填埋了城中全部水井,可以说曹彬占据的涿州或许只是耶律休哥计划中的一环,进入涿州的十万余将士在未找到水源之前,只能忍受饥渴。
并且,北宋不计一切后果的北伐,惊动了辽国的太后与皇帝,面对辽国大军南下,辽国太后皇帝御驾亲征,北宋将士面临的将是更大的压力。作为必经之地的涿州仿佛成了烫手山芋一般,东路军不得不放弃城池迅速后撤。但是早已守候多时的耶律休哥岂能让他们如愿,在他们狼狈撤退到岐沟关时,辽国军队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对北宋军队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一边是疲于奔波的北宋军队,一边是养精蓄锐的辽国军队。几乎是一个照面,东路军就几乎溃不成军,在绝境下他们不得已只能放弃运粮车辆,将其当做抵御的屏障蜷缩在其中苟延残喘。但这也仅仅只能支撑一时,气势如虹的辽军步步紧逼,眼见即将突破防线,主帅曹彬做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也万万想不到的事情,作为一军之主的他竟然瞒着众人携带亲兵弃军而逃。
群龙无首的东路军面对气势汹汹的辽军,毫无抵抗之力只得节节败退,随着战线的一步步崩溃,十万将士如同纸糊一般被身后追击的辽军轻而易举的射杀。
随着东路军的全面溃败,北宋的主动权彻底葬送再无一丝可能,北宋与辽国主力的冲突,因为曹彬的败逃演变成为辽国的屠杀。
这一战北宋军队伤亡惨重,以阵亡数万人的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存活,终于在李继宣的拼杀下,他们逃出生天一路疲乏赶路至高阳城。
眼见战略失败,在权衡下赵光义选择优先保持实力,让其余两路军队分别撤退,和掩护州内民众逃离。由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安全返回定州,而负责百姓撤离的西路军却在代州城内发生矛盾。
副帅杨业认为,应当尽可能避免的与耶律斜轸发生正面冲突,以出其不意的战略进攻辽军。但监军王侁却认为,北宋军队不屈于任何人,应当正面迎敌痛击敌军。
杨业的计策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北汉降将出身注定了他的话语权卑微,眼见意见不和,监军王侁讥讽道:不知将军临阵畏敌可否有所图?一时间杨业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得听从监军王侁的安排前去北上迎敌。
而原本杨业与潘美约定的陈家谷会师,也因为潘美、王侁的一己私心断送生命与胜利。在杨业率领将士奋勇拼杀终于来到陈家谷时,按照约定应当在此地支援的潘美却在得知兵败后,与监军王侁一同率兵而逃,独留杨业一人背水作战最后不幸被俘绝食而亡。
至此,赵光义孤注一掷的北伐行动彻底失败,不止损失数万精锐部队,更是折损杨业等一众大将。作为主力军的东路军队,被赵光义寄予厚望的第一名将曹彬,屡次出错,是为三军中战况最为惨烈的一支。这场压上北宋王朝国运的战争,最终以北宋的失败为结局,赵光义也不得不暂且放下他的仇恨与志向,此后北宋被迫改变战略休养生息。
雍熙北伐的失败意味着北宋国力开始下滑,彻底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政治、军事、经济等等诸多方面,再也不复往日的繁华。
朝堂之上终日争吵不断,在北伐前赵光义力排众议赌上北宋未来出兵契丹,而在北伐后,面对萧条的国家经济与日渐猖狂的异族,主和、主战的矛盾再次被挑起,两派大臣各自为政北宋隐约显露分裂之势
公元991,宋太宗感慨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赵光义“轻视外敌、注重内患”的思想,注定了北宋此后战争的惨败,以及国内政权的分裂,北宋阶级矛盾日益增加,直至彻底爆发。
而北伐失败最为直接的影响在经济上,这场堪称破釜沉舟的战役失败,不止是士气上的打击,更是财力的损耗以及异族后期的连续侵犯打击。在北宋战败后,另边大获全胜的契丹族更加嚣张跋扈,他们多次入侵中原领土,倚仗铁骑的优势频繁对河北地区进行骚扰,直接导致北伐经济崩坏。而这连锁反应影响的是前线军饷的供应,与其他地区百姓的负担增重。
尽管赵光义计策算尽,尽管倾尽宋国战力,但是依旧败给契丹,归根究底原因在于宋朝的重文轻武,无形中削弱了国家力量。好在失败后的赵光义及时认识到了宋朝军事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改革,最为明显的一项制度就是“保甲制”,强化地方军事能力,全国建立保甲制度,使得军队的调动更加灵活,兵力更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