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08:51:17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民间的一个节日。从冬至算起,到一百零六天就业是清明了。
古书云:“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经过漫长的冬天,至此大自然变得既清又明。这一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柳绿桃红,春光明媚之际。清明之名,或由此而得。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流传下来很多习俗。说起来,这些习俗还都是古代“寒食”习俗的遗意。
清明节,苏州有吃青团子、焐熟藕、烧野米饭及上坟扫墓等习俗。
踏青郊游
苏州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初春的苏州,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人们都会纷纷到郊外散步游玩,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馈赠。
吃青团子
青团子,是用浆麦草、艾草等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糯米粉蒸成的团子,可放入豆沙、芝麻等馅心。青团子色清而味香,是苏州人清明节必备的食品。
焐糖熟藕
苏州地区,湖塘密布,遍植莲藕,每到清明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下肉质肥厚的隔年老藕,选净后去节去梢,两头各切下一薄片。用糯米将藕孔灌实。然后将切下的薄片按原位盖好,并用竹签钉牢。
将藕放入垫有竹篾的锅内,加食碱,盖上荷叶,大火烧开,再有文火烧三至四小时,直至藕至褐色,酥熟后取出。
待藕冷却后蘸赤砂糖浆或绵白糖、桂花等食用。焐熟藕又甜又香,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
烧野米饭
过去清明日,苏州的孩子们,纷纷相约在一起,去郊外用砖石砌起小灶,拾柴生火,用蚕豆、春笋与大米等物烧成的饭,称之为“野米饭”。
这一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广泛流传苏州江南一带地区。
扫墓祭祖
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都要“过新清明”。新婚夫妇要一起去上坟,称为“上花坟”。
直至今日,每到清明前后,苏州郊外上坟扫墓的路上,还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清明祭祖,按照传统习俗,一般要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等。
清明的一些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古代“寒食”的遗意,只是后来寒食节观念逐渐淡漠,这一切才归入清明节俗。因此,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了。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内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回国称王后,大封功臣,偏偏把介子推给忘了。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经人提醒才派人寻他,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火焚而死。这一天正好是清明的前一日。
晋文公十分后悔,将其葬于绵山,还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晋代之后,这种习俗还流行到了南方各地。到唐宋时,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
唐代对寒食禁火执行得十分严格,且要连禁三天,官府要派人到每家每户检查,如有违禁,还要受罚。著《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道:“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的句子,可见当时苏州民间也行此俗。
介子推的传说,可能对上坟时间集中在寒食、清明期间产生过一定影响。而上坟之俗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它更为合理的内在因素。
防止火灾
寒食、清明期间,万物生长、草木繁茂。容易引起野火。寒食能减少用火,减轻火灾风险。
保持洁净
另外,植物的生长也容易引来牛羊的啃咬,使坟墓受蹄足践踏、粪便污粘,到祖坟上除除草,可以防止此类不洁之事发生。
及时修葺
寒食、清明过后,雨水将日渐增多,坟茔上如有破损、裂缝,易遭毁坏。此时扫墓,便能及时发现,及时修葺。
祈求丰收
清明前后,北方已经麦苗青青,南方开始播谷插秧,也是上坟祭祀,祈祷祖先保佑丰收的时候。
踏青赏春
清明期间,风和日丽、气候宜人,适合家人一起踏青赏春。
如今,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但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改变,有的用鲜花代替了香烛。
对于远行的游子、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去现场扫墓的人们,有的用请人代为祭扫的方法,有的用网络“云祭扫”的方式来表达、寄托对祖先的怀念、衰思之情。
不管形式上如何变化,在清明时节,人们用寒食之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正是我们中国人重情重义,以孝为先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