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09:0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这是促进我国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产学研人才培养发展向好,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但也应看到,流动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供求信息不匹配、合作层次和深度不足等障碍。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实现产学研人才的高效流动和深度融合。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搭建人才流动“高速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支持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方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合作,出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校、科研机构要主动求变,打破人事管理僵化格局,设立流动编制岗位,采用市场化薪酬吸引企业高端人才;携手企业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组织模式,聚焦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创新和卓越人才培养。此外,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增加产业实践、成果转化等指标权重,认可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企业服务业绩;企业也应挖掘人才的发展潜力,重视人才学术成果。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人才流动“动力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标准体系,充分考虑产学研各方的多维度价值,将工作绩效、创新能力、市场贡献、团队协作等因素纳入分配标准,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细化和量化。定期对分配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方式,除了固定的工资性收入外,推行股权、期权分配等中长期激励措施,让人才分享企业或项目发展成果,增强其归属感,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非物质激励,满足其精神需求。提高分配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建立健全利益分配的公开公示机制,将分配的标准、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公开,接受监督和质疑。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人才流动“信息差”。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为产学研人才流动提供有力支持。如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企岛”等产学研用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上,可以自主建立线上实验室,科研人员可以及时发布各类科研成果等,从而实现信息的集中发布和共享,满足多元信息需求。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保障上传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高平台可信度。加强平台服务功能,为人才交流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合同签订、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平台,帮助产学研人才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交流合作效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高波 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