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59:00
□韩婷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依托特有的文旅资源和特色文旅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绘制民族团结交往和谐画卷,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的体现,也是民族地区因地制宜,以文旅为媒介,谋求创新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体现。依托文旅融合,满足各族人民经济发展、文化需求、旅游需求,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力量,使各族人民在认识、思想、行动上实现同频共振和深度互嵌,在彼此欣赏、彼此了解中相识相交相知,是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不断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真正让“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正确决策。因此,各地区、各族人民要积极参与到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努力挖掘文旅资源,共促民族文化与文旅发展之间的“双向奔赴”。
依托文旅融合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全面梳理、系统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同时结合文旅发展需求,探索针对性的资源利用模式。立足文旅融合大背景,系统整合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工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风情等,建设文化资源库,设计文旅融合线路,以“深度游”“文化游”的方式,加深游客对文化符号、历史场景、民族记忆的感知与认同。因此,各地区政府、文化主体、社会力量等应积极投入对当地特有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中,以层次分明、类型鲜明、重点突出、价值多元的资源结构,夯实文旅融合发展根基。
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文旅资源普查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针对性的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普查标准、普查点位、操作规范等,确保文旅资源普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地方政府应发挥自身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作用,牵头企事业相关部门、地方文化机构、地方高校、社会力量、文化名人等成立专门的文旅资源普查小组,集中调研区域内的地文景观、水域资源、生物资源、天象气候景观、历史遗迹、人文活动、文化遗产、建筑设施等文旅资源,同时全面摸排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典籍、地方戏曲、历史藏品等四类文化资源。普查小组应坚持实事求是、细致到位,本着“应查尽查”的原则,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革命老区、深林沟壑中寻找文化遗迹和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手段与新兴手段实现对文旅资源的数字化保存、记录、修复和复现,建设完备的文旅资源数据库,为地区文旅发展提供系统的数据支持和资源支撑,同时同步推进成果编制、品牌梳理、开发建设工作,为后期旅游线路的划定、旅游产业的布局、旅游设施的建设奠定基础。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将各部门、各主体的资源普查成果、普查进度等纳入考核评估体系中,强化各主体对资源普查工作的思想重视和实践自觉。
在系统梳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以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此,积极推进单一旅游景点向多元旅游景点转变,创意组合文旅资源,既可拓宽广大游客的知识面,避免传统单一文旅线路引发的视觉疲劳和感官疲累,同时又可依托旅游线路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围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线路组合和景观组合,将自然风貌、人文风貌等有机融合起来,选择一些能够反映民族交融、民族奋斗的历史文化场馆,设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旅游线路。例如,云南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设计推出10条主题旅游线路,包括“红色记忆·乌蒙、金沙江之旅”“千年茶道·多元民族交融之旅”“一步千年·民族共发展之旅”等。以“千年茶道·多元民族交融之旅”线路为例,将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等著名景点有机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该地区著名景点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度呈现出多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交融,彰显出多元民族大一统格局以及多民族互融互促的魅力,满足游客对多民族文化传承史和发展史的学习需求。同时,设计“文旅+生态观光”“文旅+休闲康养”“文旅+教育研学”等特色线路,为线路内的景区景点注入新内涵,将与景区景点、文物展陈、历史遗迹等能够反映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的事迹、人物、故事、历史史实等融入其中;注重在解说词、讲解词、宣传片、沉浸式舞台剧目、艺术展演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知识,从而强化广大游客的文化认同。例如,吉林敦化充分依托其民族团结底蕴深厚、各民族交融共生的优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品质发展,以“民族风情+生态资源+红色文化”等为核心,设计一系列精品文旅线路和文化品牌工程。例如,在红色文化研学线路中让游客感受民族大义;在冰雪文化旅游线路中让游客享受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文旅融合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因此,加快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载体,让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寓于节日活动、文艺作品中,不断推动可视化、可感化、可及性文化产品和供给服务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加深广大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也是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常态化品牌推广和阵地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品牌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其一,注重文创产品开发。各地区应以旅游线路、旅游资源为核心,开发文旅产品,并在文旅产品上增设二维码,为广大游客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带回家提供便利。例如,各类文创产品、毛绒公仔、吉祥物、数字藏品等文旅产品的设计推广和交易售卖都是深化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其二,营造节日氛围。依托特定民俗节日、庆典节日、纪念节日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借助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火把节、月亮节等节日,让游客在感受多元民族风情的同时,强化对民族文化的魅力感知与文化认同。另外,依托重大活动、重要赛事等契机推广文旅品牌,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各地区可利用马拉松国际赛事、民族嘉年华活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民族团结进步月的系列活动、文旅融合消费活动、文旅交易会、推介会、草原旅游节,精心设计文旅活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三,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开展文旅融合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公开展演,涵盖非遗民俗、非遗戏曲、非遗舞蹈、非遗音乐、话剧巡演等各类活动,不断提升广大游客对文旅融合品牌的接受度与认同感,同时还可推出文旅融合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突破地缘、区域限制,使更多受众能够了解、走进民族文化。例如,河北承德围绕避暑山庄及周边历史遗迹所承载的“三交”历史,深度打造了《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草原丝路》等优质演艺品牌,用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追求。各地区还可在文化品牌融入文创产品、演艺节目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品牌+教育”“文化品牌+动画”“文化品牌+网游”等跨界融合推广模式,既有助于民族文化、文化品牌在多种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和广泛渗透,也有助于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阵地建设。一方面,强化对文旅融合相关文化场馆的建设。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融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扶持等多种渠道获取经费支持,强化对城市文化地标、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民族融合博物馆、历史文化展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等特色标志文化馆的建设以及地方性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将历史文化场馆融入文旅融合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另一方面,强化文旅融合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住宿、医疗、交通、通讯、餐饮、购物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交通通达性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强化空间联动,同时完备的服务保障机制也是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唐遣边疆民族使臣考”(项目批准号2023AH05052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