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20:00
“你认不认识她啊,她是你什么人啊?”
“我媳妇儿……”
法律是理性的尺度,但判决之外,总有一份温情在悄然流淌。近日,双辽市人民法院茂林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法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心结,让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温暖的方向。
一场车祸后的家庭危机
十几年前,李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受伤,脑干受损至意识模糊,每日均需要他人护理。生活的突变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王某作为李某的妻子,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向茂林人民法庭提起了离婚诉讼。
法律之外 更有温度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家庭故事。为了真正了解这个家庭的困境,法官没有止步于法庭。前往李某家中时,法官看到的是妻子忙碌的背影、丈夫坐在门斗椅子上茫然的眼神,他好似有些许的祈盼。
“我哥十多年前就出车祸了,从那以后就不能动弹下地了,一直都是我嫂子伺候着。我侄子今年30多岁了,一直在外边打工,这一家子可咋整。”李某的弟弟不仅是陈述这个家庭的实况,更像是挽留他的嫂子。
“那时候知道他出事了,心里头就寻思这人要是还能喘气儿就行了,家里头没钱,到现在儿子还没有娶媳妇,这日子太苦了。”原告的一段对生活的诉说,让人感受到一个困境中的农村妇女的真情实感。
“夫妻双方更应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你丈夫虽然身体上无法自理,但是通过刚才询问,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他心里是明白的,尽量不要对他带来二次创伤。要是跟他离婚了,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会对他不管不顾吗?现在儿子在外打工也回不来,他生活不能自理,更没有人管他,他可怎么办?要是儿子回来照顾他,家里的经济来源不是更没有了吗?”
“你们说得我都懂,毕竟孩子都这么大了,放下他们我也舍不得,让我再想一想吧。”夫妻多年的亲情化作泪水。原告近一个小时的哭泣,法官用一天的时间安抚劝慰,王某逐渐放下了离婚的念头,表示愿意与李某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王某撤回了离婚诉讼。
司法裁判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定分止争,更在于修复社会关系、传递人文关怀。当法律条文照进现实生活,法官既要做明辨是非的裁决者,更要成为社会矛盾的修复者。通过司法力量夯实困境家庭生活的根基,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社会实践。
通讯员:王鹤
初审:李学伟
复审:付新宇
终审: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