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婧宜 陈天怀
(视频拍摄:记者 陈天怀)
面对生命的终点,我们将以何种姿态谢幕?朱强荣回答坚决:“延续”。
今年71岁的朱强荣身披多重社会角色。奥运火炬手、义工、“老娘舅”、民政局“特约颁证员”……众多身份中,有两个格外特别——浙江省首位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浙江省首位义务角膜捐献劝捐员。
朱强荣拿着自愿捐献角膜登记卡和自愿捐献角膜登记表。记者 陈天怀 摄
朱强荣与捐献的缘分要追溯到1997年2月。工作时,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关于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消息,内心很受震动。“原来就算年事已高,我的身体也可以造福他人。”第一次,他有了明确想要捐献角膜、肾和遗体的念头。
怀着满腔热忱,朱强荣三次致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90年代很少听到捐献。医生也从没接过这样的电话,前两次,对方都以为我在开玩笑。”直到第三次,电话转接到分管副院长办公室。对方告诉他,“作为普通公民主动联系医院要求捐献,在浙江省,你是第一个。”朱强荣感受到肩上的使命。
这个决定在家中掀起轩然大波。爱人坚决反对,年幼的女儿也站在母亲那边,志愿登记表上的家属签字栏拦在朱强荣的“路”前。“我花了一个月做思想工作。”他给女儿打了个比方,“爸爸就像一辆车,万一出了故障,但发动机还是好的,可以装在别的车上继续跑。”
在朱强荣的坚持下,母女俩逐渐妥协。1997年4月5日,朱强荣成功接过印着“001”的自愿捐献角膜登记卡。当赞誉如潮水般涌来,他却觉得自己非常普通。“我就是报了个名,拿到了我第二张‘身份证’,这张是我给自己颁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身份证’。”
登记只是开始。随后的岁月里,朱强荣发现社会对角膜、器官、遗体捐献认知度极低。“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没有捐献那就没有解剖学,没有眼角膜盲人就不能看见光明。”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了解器官捐献相关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媒体报道中发现深圳有一位角膜捐献劝捐员,这给了他新启发。“我还年富力强,为什么不能干?”2006年,他主动请缨成为义务角膜捐献劝捐员,2010年又成为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副队长。
十八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浙江各地,经手办理的捐献志愿登记超过5000例。厚厚的登记簿里,珍藏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捐献者和捐献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有穿着婚纱的新人,有婴儿,有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有复员的军人……“我常是流着泪完成他们的爱心。”
欣慰的是,朱强荣见证了无数接受移植者重获新生的时刻。“看到漂亮的姑娘、可爱的宝宝、正当年的年轻人、年迈的老人重见光明时,心里是很温暖的。”
在朱强荣的影响下,他的家庭也悄然改变。曾经反对的爱人如今会在他半夜接到来电,需要迅速赶往医院时,默默为他整理好行装。去年,朱强荣因为身体原因住院,他特意再次叮嘱家人。
更让他骄傲的是,2010年,女儿朱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样也是浙江省内器官捐献的001号。
朱强荣和女儿朱玲的各种证书。记者 孙婧宜 摄
如今,年过七旬的朱强荣开始“跑”不动了,但仍希望力所能及做一些贡献。“现在我要做好‘有言良师’,多多地分享这些伟大的人,把这种精神永流传,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生前多奉献,死后再捐献,要留爱心在人间。”这是朱强荣挂着床尾的人生格言。每天睁开眼,他就能看到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在未来,这双眼睛,也将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帮助他人,延续生命最美的馈赠。
大爱无声,却最动人。浙江大地上,类似的感人故事正不断上演。截至2025年3月底,浙江全省累计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人数超过36.6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783例,遗体捐献1755例,眼组织捐献3106例,脑组织捐献508例,硬脑膜捐献45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