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揭阳:“五福柿”守护者刘窕敏进校园,为师生带来一场生物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21:15:00    

近日,由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生物课堂在磐东中学八年级(8)班举行。应邀前来讲课的是该区文彦中学教师、农艺师刘窕敏,同时也是五福柿、大苞白山茶这2种名贵古木种苗的培育者。

在生物课堂上,投影在黑板上的是一棵现长在揭阳市普宁南岩古寺内、当今我国唯一存活的珍稀古老物种五福柿图片,摆放在教室中间的则是另一棵野性十足、被国际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大苞白山茶,这都使这堂课呈现出以往没有的新鲜感和仪式感。

五福柿的果实。

此前,同学们已从班主任陈雪琳口中得知:五福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且有名的古老古树,因环境变化和人为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历史记载唯一的五福柿,就幸运地生长在普宁南岩古寺内,至今已超过300年树龄。它是公元1721年由清朝乾隆皇帝的恩师惠士奇从京城带到此处栽种。虽能年年挂果,但也与以前同类一样,不能繁殖后代。建国后,我省农业科学院多位专家驻扎南岩古寺,想帮这棵孤独于世的五福柿繁殖后代,可攻关多年,均以失败收场,在古树下留下“不可繁殖”的牌子,但这些专家们的结论,却被身为“草根”的刘窕敏改写了。

经过多年研究,刘窕敏率先成功培育出几批五福柿种苗,首批长大后顺利挂果。2018年7月24日,刘窕敏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刘窕敏花费10年时光攻坚克难繁殖出五福柿种苗,使已近“300岁”的珍稀五福柿终于有了“满堂儿孙”。蔡幼芳 摄

刘窕敏培育的五福柿种苗结出果实。

“同学们,近年来,刘老师从揭西深山中找到一棵树龄百年以上的大苞白山茶,并且为它繁育出几批种苗,今天也特意带来一棵供大家当场欣赏,还把它的花朵泡成食用酒带来一块品味。”陈雪琳这段“开场白”后,刘窕敏讲述起他攻克五福柿种苗难关的艰辛过程。

2008年,对名古木研究一无所知的教师刘窕敏,开始挑起为我国将要消亡的古老珍稀物种五福柿培育后代的重担,他花去10年业余时间和家中积蓄,才成功成为“中国培育五福柿种苗第一人”。

刘窕敏(右)在上生物课。

这也是一堂师生能互动、增进了解的课,每当台下有人举手提问时,刘窕敏就停下来回答。第一位举手的学生陈佳怡提问:“五福柿为何会成地球独子?种苗培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五福柿是植物中极少有的复皮结构,在生长中营养易流失,只能保住自身生长,没有能力养育后代。五福柿种苗培育失败的根源是营养不足所致,最大困难是找不到适合它的营养液。”刘窕敏的话,引发台下发出阵阵惊叹声。

他接着讲道:“潮汕有句古话叫田螺为仔死’,意思是田螺临死前还会拼尽最后能量产卵喂养后代,我也从电视动画片中看到马哈鱼让幼鱼啃食自己身体以满足后代成长所需。这些使我得到启发,以前种子埋土、插枝、嫁接均育不了种苗,我就改用五福柿营养最丰富的果实捣烂后制成营养液,放入其种子浸泡,终于在无数次失败后,迎来种子生根发芽、移植栽培成功,以后再克服困难,使几批种苗成活率达98%以上、直至顺利挂果。”

此时,台下座位上又冒出一只手,女生林心淇站起来问:“刘老师,遇到失败时,最需要什么?”

刘窕敏伸出2个指头说:“勇气这2个字是我战胜困难的强大武器。开始一两年,我每天下班后,都会忙于到田野上对五福柿种子反复进行试种和管护。当时对我冷嘲热讽的不少,我只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靠勇气支撑着前行。”

同时听课的还有该校4位其他班级的生物教师,她们的共同感受是: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新见识,对自己以后上课帮助很大。

师生们在观看用大苞白山茶花朵制成的食用酒。

师生们在一起阅读五福柿科普手册。

八年级(7)班生物教师吴瑞英说:“以前我带学生搞过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面包和泡菜,但零距离接触名古木尤其是家乡本土的有名植物,我还是第一次,这也是课本上没有的。听了刘老师这堂课后,开启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以后上生物课,我要把五福柿、大苞白山茶这些揭阳本土名古木的结构、生长特性、繁殖方法等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名古木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活化石’,也是家乡生态环境的体现和骄傲,还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热爱故乡的内容。”

九年级(7)班生物教师巫宝玲收获满满,她说:“现在学校推行的新课标理念,要求在核心素养培养上,重视跨学科教学,刘老师培育名古木种苗,也是由生物向地理、化学、营养学、美学、物理等学科的跨越,他给我们树起了一个身边的标杆,往后我在教学中会丰富跨学科方面的新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将来走上社会需要的知识。”

七年级(1)班生物教师杨瑜谈到:“十多天前,区教育局教研室首次大规模组织28名来自全区各校生物教师,到揭西大洋实地参观五福柿培育基地。我看到许多长势良好的五福柿种苗,现场听刘老师讲培育知识,他还把这种名古木的红色根系挖出来看。从他身上得到了启示,创新有很多路可走,哪一条走不通了,一定要另找新路,才有成功的可能。”

七年级(8)班生物教师黄晓纯告诉笔者:“刘老师前来普及五福柿知识,这是最接‘地气’的一堂课。以前,我讲课都停留在黑板和课本上,只有理论,缺乏实践。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我脑子里装进了五福柿经历严寒、酷暑、雨浸等不同环境考验终能成名树的实践内容,以后可把它和大苞白山茶作为本土生物教材的部分,讲给学生听,出考试题时也可渗入这些内容。”

问及为何要组织这堂有特殊作用的生物励志课?

揭东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洪少有介绍:“新课标的推行,注重探求实践内容和跨学科教学创新,讲求效果。刘窕敏既会实践,又懂创新,是两者完美融合的典范,我们组织参观和请他进校园讲课,就是要以他为‘活教材’,带动广大师生敢于创新,并找到一条与目标相匹配的奋斗路径。”

撰文:唐楚生 张冰纯 林春晓

摄影:林春晓

【作者】 唐楚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