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38:00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肾上腺肿瘤,每一百万人中平均约有8人患此病,主要发生在30岁至50岁的成年人中。
近日,盐山40岁的王女士就不幸被它“盯上”,生命垂危。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医生携手北京协和医院,成功拆除这颗体内“定时炸弹”,挽回了她的生命。
女子突发心衰
竟是肿瘤“作祟”
日前,盐山的王女士由于胸闷来到市中心医院冠心病科就诊。据她的家人说,王女士前几天感冒痊愈后,感觉胸闷、呼吸急促,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没有好转。
没想到,入院1个小时后,王女士病情急转直下,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四肢冰凉的症状。随后,王女士被紧急转入急诊ICU病区。此时王女士血压134/98mmHg,心率178次/分,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仅为86%。心脏几乎失去收缩功能,生命垂危。
王博副主任判断王女士为应激性心肌病,心脏功能衰竭。医生立即开始进行抢救。经与家属沟通后,医生迅速启动ECMO(体外人工膜肺氧合技术)辅助治疗。
“她这么年轻,平时身体挺好的,怎么就突然生命垂危了。”王女士的家人很是着急。
在启动ECMO支持后,王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但出现了较大的血压波动,如同过山车一样,与当时的心脏情况非常不匹配。院长、急诊学科带头人李勇怀疑她患的是罕见病嗜铬细胞瘤,随即联系副院长、内分泌学科带头人王光亚。王光亚看过病人后认为患者存在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要尽快做腹部CT。果不其然,王女士的肾上腺长了一个直径5厘米的肿瘤。正是这个罕见肿瘤差点让王女士失去生命。随后医院内分泌科、心内科、泌尿外科医生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探讨确定了此判断。
医生介绍,嗜铬细胞瘤是罕见的肿瘤。肿瘤细胞会瞬间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心肌病变、心律失常以及多个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的紊乱,病情严重,极为罕见。
多科室医生联手
“排雷”保命
经过50多天的治疗,王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心脏功能逐渐恢复,陆续撤离ECMO辅助和呼吸机,随后转至内分泌糖尿病二科进行稳固治疗。内分泌糖尿病二科医生高芳说,由于嗜铬细胞瘤有可能是遗传综合征的一个组分,所以他们为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幸运的是王女士的其他肾上腺激素水平没有异常,也没有发现存在相关致病基因突变。
多科医生经过商议,决定为王女士进行手术,拆除这个“定时炸弹”。在内分泌糖尿病二科住院一段时间后,王女士具备了手术的条件。3月24日,手术正式开始。泌尿外一科主任董永良、副主任郝斌走进手术室,其他科室医生在手术室外,通过微信群随时关注手术进展并解决突发情况。
“肾上腺手术是高危手术,肿瘤大且位置较深,毗邻大血管和重要脏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和脏器损伤。”董永良介绍,如果术中触碰到肿瘤,病人血压很可能飙升;取下肿瘤后,病人血压又有可能迅速降低,导致休克,犹如坐过山车。手术过程中,要及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医生在王女士腰部置入腹腔镜设备,小心翼翼地游离肿瘤,成功避开肿瘤周围血管、脏器的损伤,尽量减少对瘤体的刺激。麻醉科医生则全神贯注地盯着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只要血压出现波动,便迅速、精准地调整麻醉深度。
40多分钟后,王女士体内的肿瘤被成功取出。关注此次手术的各科室医生都松了一口气。目前,王女士身体恢复良好,准备出院。
(记者 姚连红 通讯员 陈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