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04:00
简洁有力的黑白木刻线条,定格战斗机撞上军舰的一瞬,让人仿佛能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只见碎片四溅,烟雾弥漫。这幅作品出自艺术家王琦的手笔。此时他刚刚结束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习,回到重庆开始尝试木刻的创作。该作品以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军人驾驶受损的战斗机英勇撞击日本军舰的壮烈场景,图中有力的直线表现了撞击时的强大冲击力,同时以曲线表现飞机盘旋的轨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像这样见证木刻青年热血精神的作品不胜枚举,王琦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日推出“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
本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主办,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协办,通过143件/组经典新兴木刻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新兴木刻萌发于上海、弘扬于全国,抗战胜利后再汇流至上海的传播路径。该展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
一展看懂新兴木刻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新兴木刻是如何在1931年代迅速吸引了当时大批的木刻青年以刻刀为枪,投身抗战洪流的?此次展览以珍贵的展品和丰富的传播图谱,向观众生动展现新兴木刻的发展历程,这一艺术形式又是如何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上海既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前期的中心,更是以文化为抗战武器的重要战略高地。新兴木刻便在这样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应运而生。1931年,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借鉴近代西方创作版画的新兴木刻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上海发展壮大,做为一种能够开启民智,而且便于制作、易于传播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形式,
展览正是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为切入点,以新兴木刻萌发阶段的珍贵作品勾勒出活跃于上海、广州的木刻团体的基本轮廓。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有三套珍贵的木刻连环画,充分体现新兴木刻的大众性特征。它们分别是:张明曹的木刻连环画书籍《仇》,曾在1938年半年内刊印4次达近万册,发行远至重庆;吕蒙、莫朴、程亚君合作的《铁佛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堪称新兴木刻史上的杰作;杨可扬创作于1948年的《英英的故事》曾在《大公报》上连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众多作品有着素朴、刚健且饱含激情的画面,很有感染力。
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指出:“版画展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过去版画的作用是团结人民,在今年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关系到我们影响人类命运的历史大事件的再次思考。”
青年视角再现新兴木刻民族化历程
本次展览以策展人独特的青年人视角策划整场展览,希望唤醒观众们脑海里对于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集体记忆。这些包含生命力和珍贵历史价值的作品,是馆方对所有为抗战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奋斗的新兴木刻先驱们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因此,展览不仅在“时代号角——新兴木刻在上海的兴起(1931-1937)”、“战时激流——新兴木刻的抗战实践(1937-1945)”、“胜利回响——抗战胜利后的新兴木刻(1945-1949)”三大板块的展示中,为观众呈现“延安学派”力群在延安创作的《丰衣足食图》、王琦创作于重庆的《石工》、20世纪30年代张慧的《路宿墙隅》中的乞丐、李桦的《休息的人》等代表作,还增设有特别单元:“致敬经典——当代版画的多元探索”,以上海当代版画家的作品作为链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向新兴木刻的先驱者们致敬,以版画创作的多元风貌展现新兴木刻精神的当代表达。
参展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徐龙宝坦言:“鲁迅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我从70年代开始木刻创作,就是受到鲁迅以及这些老前辈的影响。” 这一特别单元版块正是希望激活新兴木刻的精神遗产,以版画创作的多元风貌展现新兴木刻精神的当代表达。
本次展览延续了中华艺术宫近年来以上海近现代美术为研究重点的学术脉络,并持续活化馆藏新兴木刻经典。展览将新兴木刻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一个样本,邀请观众跟随青年策展人的视角,探索上海美术在20世纪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